PG电子(Pocket Games Soft)全球顶尖电子游戏开发商[永久网址:363050.com]!官方平台,提供PG电子APP下载、试玩体验,安全稳定,支持iOS/安卓,立即注册畅玩!1月20日晚,中国速冻食品龙头安井食品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,正式启动A+H双重上市进程。
安井食品成立于2001年,主要从事速冻调制食品、速冻面米制品和速冻菜肴制品等速冻食品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旗下拥有安井、冻品先生、安井小厨、洪湖诱惑、柳伍等品牌。
作为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领军企业,安井食品在预制菜行业的市场地位颇为重要。
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,按2023年收入计算,安井食品以6.2%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首位。在细分市场中,安井食品在速冻调制食品领域的市场份额达到12.7%,是第二名的约四倍;在速冻菜肴制品市场占有率为4.9%,超过第二至第四名的总和。
安井食品已于2017年登陆A股市场,并且上市初期表现颇为亮眼。公司以11.12元/股的发行价上市,2021年股价一度突破278元/股。然而,此后安井食品股价持续下滑,2022年多次跌破百元关口。
在股价低迷之际,安井食品抛出赴港上市计划,却遭遇市场冷遇。2023年12月21日的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上,持股5%以下的中小股东中有六成投出反对票。
股东们的质疑并非毫无根据。自A股上市以来,安井食品已进行三次再融资,合计募资近80亿元。根据公司最新财报,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,安井食品账面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0.13亿元。
同时,安井食品2024年12月发布的募集资金专项报告显示,募集资金专户结余2.3亿元,现金管理产品余额18.1亿元,部分募投项目建设尚未完成,已延期至2025年。
也就是说,其实安井食品似乎并不缺钱,资金情况一直良好,似乎并不必要赴港上市。
此外,上市后安井食品实施了8次分红,累计分红金额约12.5亿元。在此次IPO前,公司还公布了2024年前三季度权益分派方案,拟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.95元,合计派发现金红利2.78亿元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公司高管层近年来有一些减持行为。2020年限售期满后,创始人兼董事长刘鸣鸣累计套现2.17亿元,副总经理黄建联同期减持套现超9000万元。控股股东国力民生在2022年及2023年两次大规模减持,合计套现近30.74亿元。
2023年9月,安井食品更经历了实际控制人变更,原副董事长、国力民生董事长兼总经理章高路退出,由杭建英、陆秋文接任实控人。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,国力民生仍持有公司25%的股份。
公司财报显示,2020年至2023年,安井食品实现营收分别为69.65亿元、92.72亿元、121.87亿元、140.45亿元,营收增速从33.12%逐步降至15.29%;净利润分别为6.04亿元、6.83亿元、11.01亿元、14.78亿元,增速呈现波动。
2024年前三季度,公司业绩增速进一步放缓,营收同比增长仅为7.84%,净利润更是出现6.65%的下滑。
业绩增速放缓的背后,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竞争的加剧。根据安井食品的招股书披露,2023年中国速冻食品行业前五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仅为15.0%,行业竞争激烈且分散。
安井食品表示,从2023年年底开始,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愈发强烈,导致餐饮行业诸多品牌主动或被动降价,行业普遍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。对于业绩下滑,公司解释主要系政府补助减少,以及广告宣传费、促销费、股份支付分摊费用同比增加所致。
在此背景下,包括圣农食品、惠发食品、春雪食品在内的多家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。2024年,圣农食品品牌产品进军菲律宾,在SM集团旗下商超上架销售,后续将覆盖该集团100多家大型商超;惠发食品首批产品出口非洲市场;春雪食品预计2024年出口量将达2.5万吨,同比增长约40%。
而安井食品的海外布局始于2021年3月,通过523万英镑收购英国功夫食品70%股份迈出国际化第一步。2023年12月,安井食品成立集团进出口部,进一步明确出海战略。
根据公司披露,未来将采取投资+并购策略,包括直接在海外建厂自营,以及并购具有稳定盈利能力的当地冷冻食品企业,并表示将优先考虑东南亚市场,计划通过收购当地主流产品和品牌加快扩张步伐。
不过截至2024年上半年,安井食品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仅为0.9%,国际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。
目前,安井食品的销售渠道高度依赖经销商。据招股书数据,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,公司经销商渠道收入占比分别为80.6%、81.1%、82.1%;KA客户占比从8.0%降至5.4%;特通直营客户占比在6-7%之间波动;电商平台占比从4.7%提升至6.2%。
同期,公司经销商流失率呈上升趋势,2024年前三季度新增455家经销商的同时,终止合作的达到350家,远高于2022年152家的终止数量。这一趋势或将影响公司的海外扩张计划。
根据招股书,此次H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扩大销售网络,提升采购能力、优化供应链及搭建全球供应链平台,推动数字化转型,加强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,以及补充营运资金等用途。